为深入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我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普法工作,努力提升全民法治意识,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现将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实普法责任的工作举措
(一)组织领导凝聚力量。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普法工作,制定年度普法计划和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普法任务,构建起“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日常执法融入普法。要求民警在日常接处警、案件办理、纠纷调解等执法活动中,与当事人进行充分沟通,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向其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使当事人在接受执法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法律的要求和边界,增强守法意识。
(三)社区警务普法联动。社区民警定期深入辖区社区、村组,与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紧密合作,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围绕群众关心的治安管理、户籍政策、邻里纠纷等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结合“110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大型集中宣传活动,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
(四)校园法治护航行动。选派优秀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定期走进校园开展法治教育。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交通安全、防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播放法治动漫电影、开展法律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
(五)抖音小视频普法。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开通官方抖音账号,组建专业短视频制作团队,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作发布一系列普法短视频。内容涵盖交通安全、反诈防骗、禁毒知识、户政办理等多个领域,以生动有趣的剧情、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诙谐的表演,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例如,制作的反诈系列短视频,通过还原真实诈骗案例,剖析诈骗手段,传授防范技巧,引发广泛关注和转发。自账号开通以来,已发布普法短视频100条,累计播放量、点赞量达4.8万次,粉丝量达到5000人,有效提升了普法覆盖面和影响力。
(六)廉洁基地氛围普法。在看守所建立廉政教育基地,将其打造成极具特色的行业法治文化阵地。基地融合警示教育、廉政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不仅强化民警廉洁从警意识,创新性地将廉政教育功能延伸至在押嫌疑人,丰富了看守所法治教育内涵,还与其他政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分享法治文化建设经验,扩大公安行业法治文化的辐射范围,促进全社会法治文化氛围的提升。
二、特色亮点
线上线下互动普法。与县文工团联合举办“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文艺宣传活动,通过歌舞曲艺、情景剧、有奖竞猜等方式,举办线上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直播答疑等活动,吸引1万余人次参与;在线下,打造具有公安特色的普法品牌活动,如“警营开放日”,邀请群众走进警营,同时邀请抖音粉丝到现场参与互动,参观执法办案场所、体验警用装备,近距离了解公安工作,支持公安,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三、存在的问题
(一)普法精准度有待提高。部分普法内容未能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和接受能力,存在“大水漫灌”现象,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
(二)新媒体平台运营能力需提升。虽然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了普法工作,但在内容策划、制作质量、发布频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与专业新媒体团队相比,在传播技巧和运营经验上还有差距,影响了普法作品的传播效果。
(三)部门协作联动不够紧密。普法工作涉及多个警种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及时、工作合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提升普法精准度。深入开展调研,了解不同年龄段、职业、地域群众的法律需求,制定个性化普法方案。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等形式,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针对农村群众,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重点宣传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大对新媒体普法工作的投入,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与新媒体机构合作,学习先进的运营经验和制作技术,提升普法短视频的策划、制作水平;优化内容发布机制,根据不同平台特点和用户习惯,合理安排发布时间和频率,提高作品曝光率和传播效果;加强与粉丝互动,及时回复群众留言,收集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普法工作。
(三)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完善普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警种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工作协同的长效机制。定期召开普法工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四)我局将以此次履职报告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持续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落细,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公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