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宅
古民宅是巴里坤旅游业和文史研究的一张名片,也是巴里坤人为之自豪的本地文化特色产物。巴里坤古民宅最早的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有十三代人居住过,建成最晚的也有上百年历史了。西域汉文化对巴里坤的民宅建筑影响深远,这些古民宅大多是在清代康熙至乾隆古丝绸之路新北道鼎盛时期开始修建,嘉庆至民国末年之间陆续形成的巴里坤古民宅群落,这在新疆是罕见的,是中华汉文化建筑艺术在西域的集中体现。
宅院的门楼是很讲究的,包括门楼的高低宽窄、结构、造型以及装饰部分的镂刻雕琢。门楼往往是主人家职业、身份、财富、社会地位等的外在表现。平民宅院门楼、商家门楼、官家门楼是有别的,而商家中一般坐商和驼商也有差别。驼商的门楼较宽阔,雕刻粗犷;坐商的门楼精巧,镂雕细腻。常见的图案有砖门脸上雕刻的万象更新(白象背负一盆万年青)、门楼装饰板上的聚宝招财(菊花)、子孙满堂(葡萄、石榴)等。官宦门楼装饰板上可以雕镂龙凤但不得腾飞。
巴里坤最有名的民宅所在地为南街榆树巷。榆树巷的来历缘于宅院内的一棵榆树,此榆树呈伞状,高十余米,已有134年的历史,这条巷子就此得名榆树巷。
在这些古民宅当中,建筑实体保存完好、风格保持原汁原味的宅院当属王善桂先生家了。王善桂的祖上是山西平遥县人,跟随岳钟琪来西域平定准噶尔叛乱,为七品官员,后升至四品。清军撤回,王将军留驻巴尔库尔(巴里坤),从此携家眷定居下来,至今已有13代人,这所房屋为土木结构,是典型的巴里坤式四合院,均属中原汉族风格。院内摆放着一辆牛车的袖珍型车辆,是当年王将军的专用公车。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官宦家的影子,但平实而无奢华的主色调,让人们了解到当年官家的平民化倾向。2002年,这座老宅被巴里坤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民宅作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有其道理的。作为西域汉文化的传播母地,巴里坤正将汉文化提升到新疆文化产业的又一个高度。
清代粮仓
在新疆保存下来的众多古粮仓中,巴里坤的清代粮仓是保存最好的了,直到现在它仍然发挥储粮的作用。
巴里坤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修建规模如此大的粮仓是基于军事后勤的需要。大量的历史记载可以佐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下旨:“巴尔库尔、科布多、乌兰古木等地种地之事甚属紧要,若种地得收,则诸事俱易。”并派副都统苏尔德管理巴里坤等地屯田事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巴里坤清兵播种青稞2000石,秋天收获15070石。雍正八年(1730年),屯兵收获青稞30680石。到乾隆、嘉庆时屯垦进入高峰阶段,变单一军屯为以民屯为主、军屯为辅。多种屯田形式,使耕地面积增至近9万亩,粮食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在乾隆中后期,巴里坤就出现“仓库积粮过多”的情况。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镇西设粮务道,建仓廒储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府城南街西侧建起了八座大粮仓,每四座成一行,南北走向,两行向对。每座粮库长24米,宽11米,高6.5米,可储备粮食6000石。粮库墙厚1.5米,墙基由石头砌就,屋架是很大的圆木结构。室内地面由大圆木套作的龙骨架,其上用6厘米厚的木板铺设得平平整整。木地板不与地皮直接接触,保持室内干燥,墙体的山墙顶部和屋顶均有通风孔。加上巴里坤气候冷凉而少水分,保证了储备粮久储而不霉变。加强粮食管理一方面主要靠制度,另一方面要树立管理人员的自警意识,所以在仓廒一侧,专门修建了廒神庙。庙中供奉的廒神,一座大殿里是汉代的萧何、曹参,一座殿堂里是唐代的尉迟敬德。他们都担任过管理粮草的职务。廒神座前供桌上供放着一根粗大的鞭子,那是警戒粮食管理人员的法器,时刻提醒粮官们要秉公守法,不可做“仓老鼠”侵吞公粮。“仓老鼠”是对营私舞弊的仓库管理人员的蔑称,说他们就是盗取粮食的大老鼠。后来廒神庙被毁,但这八座粮仓一直在为官方粮食部门使用。2005年,它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性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