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巴里坤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63亿元,同比增长2.7%,农业经济呈现稳步运行态势。其中,农业产值同比增长0.8%,牧业产值增长2.4%,林业产值实现990.0%的大幅增长,渔业产值增长26.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增长3.7%,各产业协同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特色种植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8月13日,奎苏镇奎苏村村民王建平在自家300亩鹰嘴豆实验地查看作物长势情况,得益于种植前与厂家签订的收购合同,他对丰收充满期待。

王建平说:“今年种了300亩,鹰嘴豆作为高蛋白的作物,主要就是生产豆浆,作为炒货以及用鹰嘴豆磨粉。今年第一次试种,现在的长势不错,希望秋天能更好。如果能种成的话,明年会扩大面积再种一点。”
同样在奎苏镇,巴里坤诚仪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的600亩藜麦长势良好。据合作社理事长张涛介绍,藜麦原产南美洲,引入国内后目前主要产于山西省,其营养价值高、香气淡雅、口感软糯,兼具养生功效,市场前景广阔。

张涛说:“选择了8个我们认为适合在巴里坤奎苏种植的品种,实验地里有两个品种表现得确实不错。我们这种品种生长期是110天,再过10天左右灌浆期就要结束,结束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收获。藜麦是一种非常耐旱、耐碱的作物。根据我们三四年的种植情况来看,藜麦的亩产可以达到200公斤到300公斤,纯旱地的亩产可以达到100公斤左右,对于产业结构性调整好一些。而且藜麦是不喜水的,越到后期对水的需求越小,符合我们干旱气候的特点。”

今年以来,巴里坤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2.58万亩,其中小麦19.88万亩,马铃薯4.59万亩、露地蔬菜及制种2.19万亩、油菜2.9万亩,其他经济作物3.41万亩,多元化种植格局逐步形成。

黄土场开发区则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径,将退耕还林地升级改造为经济林,并在林地中套种小茴香、葫芦瓜等作物。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务工实现双重增收,巴彦德村村民合孜尔就是其中之一,他家的25亩土地对外承包后,自己还能在林地打工,收入稳步提升。

合孜尔说:“我的25亩地,承包费每亩200块钱,夏天在地里干活是每天300块钱,主要是拔草、种沙棘这样的活。地承包出去了,老百姓高兴,我们现在出去就是挣钱,天天都有活干。”

黄土场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文静说:“黄土场开发区最近几年以种植小麦为主,种植沙棘、茴香、葫芦瓜为辅的模式来调整黄土场的产业结构。近年来,尤其是今年,老百姓把闲置的土地承包出去,还能在家门口务工,增加了务工收入,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供稿:张新龙、实习记者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