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石刻简介
巴里坤石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和实物考证,石雕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历经了原始时期的新旧石器生产和秦汉时期的发展,唐、宋、明、清时期的繁荣与新中国以来的鼎盛时期。诸如原始时期的凿石狩猎新旧石器;焕彩沟汉碑、任尚碑、裴岑碑、姜行本纪功碑、富宁安碑、田竣碑、保安碑、多凌告示碑、马起碑、天山庙碑、民间碑等景观,都足以证明巴里坤石刻的源远流长,世代相传。石刻工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与人民生活最为贴近的石器具等石文化大观。二是以石狮子为代表的“狮”文化系列。
巴里坤说书简介
说书在巴里坤方言中被称为喧慌,首先是人们交际性的喧慌,这种喧慌在家庭内部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语言行为。在家庭之外的亲戚朋友乃至邻居之间也是一有谋面机会就可以顺利进行的语言行为。其内容就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姑娘坐下喧婆家,老婆子坐下弹棉花”、“庄稼汉喧的车和牛,光棍喧的灯和油”这便是对喧慌内容生动的概括。其次,是专指讲故事的喧慌。在巴里坤的鼎盛时期,有很多业余的评述家,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职业,或者经商,或者务农,但也是粗识文字的,在漫长的夜晚,这些人会照本宣科或凭着自己的记忆免费为家人、亲戚、邻居讲诸如小说、演艺、传奇等内容的梗概,主要有三国演义、三侠五义的等。还有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就是家庭里的讲故事,一般讲故事的人就是长辈,奶奶爷爷爸爸妈妈都是讲述者,家里的子孙辈是听众。故事的内容多是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传承的方式就是口口相授、代代沿袭。如女娲的传说、三皇爷的传说。
哈萨克的婚姻习俗简介
哈萨克婚姻习俗具有古老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哈萨克人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俗喜热闹,大方。
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举行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飞马拾银等活动。巴里坤哈萨克族的婚礼有其独特的情趣,婚礼是在歌海中进行。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因定的歌词,即兴编唱。
歌词大意有:百花齐放,多么芳香,百灵鸟歌唱,多么欢唱,新嫁娘来啦,多么漂亮!美丽动人的新娘啊,快把心扉敞开,让香甜的“夏什吾”为你撒下吉祥。然后再唱“别它霞尔”(揭面纱歌),之后主持人用彩色马鞭挑起新娘的面纱,新娘向公婆和长辈们一一行礼。至此婚礼仪式结束,主人端上各种食品佳肴盛情款待宾客。
哈萨克族养鹰习俗简介
早在4000年前,哈萨克的族先就有养鹰驯鹰的习惯。在哈萨克族的传说里,金雕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被灼伤的神鸟,不论捕食或飞行,金雕永远是蓝天中终极的猎手。
每当岁寒积雪、野兽觅食的时节草原上就有了不少架鹰出猎的人们。他们骑着追风马,挎着叉子枪,左手持缰绳,右手戴护臂,一只目光炯炯、雄姿勃勃的猎鹰挺立于皮护臂上,昂首注视,跃跃欲飞,一旦发现猎物,就俯冲下去,像离弦之箭,锐不可当这种猎鹰体积很大,体重很重,寿命也长,十分珍贵。是地球上最大最凶悍的一种鹰。它所向无敌的猎杀能力使其成为哈萨克牧民崇拜的图腾,但要让桀骜不驯的猎鹰成为人类的挚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今在草原上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匹好马难换一只好雕。鹰是生活在高山上的飞禽,秉性凶猛、动作敏捷,要想捉住并驯服它,那得有一套“绝招”。猎鹰不但是哈萨克牧民狩猎的主力,而且也成为他们的朋友。
鹰猎是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自古沿袭至今的技能,“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用来形容哈萨克人的狩猎再恰当不过。巴里坤的哈萨克人捕获野生老鹰后(大部分都是雌鹰),将其中一只脚绑上绳子,再用羊皮罩罩住鹰头。最后把老鹰架放在一根木棍上(有点像小晒衣架的方式),有空就用力晃动让他掉下来,过几天后,老鹰因体力不支,又饿又看不到而昏倒在地上,再用冷水将它泼醒,如果没死,只给予饮水,直到驯化才给予肉类,这个过程,不知道死了多少野生老鹰,才能换取一只帮人猎物的老鹰。
哈萨克奶制品简介
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饮食带有较浓郁的草原畜牧的特征。其饮食习惯也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畜牧业紧密相关,主要以奶制品为主食。
哈萨克族对奶制品的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有马奶酒、驼奶酒、酸奶子、酸奶疙瘩、酥油、黄奶疙瘩、奶油、奶皮子、奶疙瘩、奶糕、奶豆腐,焦奶等。奶茶是哈萨克牧民的必需品,奶茶里既有茶又有奶,又的还有酥油、羊油,既解渴又充饥,真是一种可口而又富于营养的饮料。